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word('consent_desc')}} {{word('read_more')}}
{{setting.description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懷孕是人生中的一大要事,從備孕、孕期、生產,都讓媽媽們倍感緊張,今天就來看看懷孕期間可以補充的5種營養素,打好基礎不擔心!
葉酸的補充對於孕婦非常重要,有助胎兒的正常發育與生長。葉酸是又被稱為維生素B9,這種B群維生素有助於預防嬰兒大腦和脊柱的缺陷,幫助紅血球的形成、以及幫助核酸與核蛋白的形成。
葉酸可以從深綠色蔬菜、豆類和柳橙汁中補充,然而,僅靠食物較難補足每天 600 微克(μg)的建議攝取量(RDA),因此建議孕媽咪們可以額外補充。
鈣對於寶寶牙齒和骨骼的發育非常重要,孕婦每日的建議攝取量是每天1,000毫克。鈣質除了幫助骨骼與牙齒的發育外,還可以幫助血液的凝固功能、肌肉與心臟的正常收縮及神經的感應性等。食物來源包括牛奶、起司、優格、魚乾和深綠葉蔬菜。
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「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」,台灣有近100%的兒童青少年及80%以上的成人鈣攝取不足,因此建議要適當的補充,較不喜愛補充乳製品的媽咪,建議可再補充鈣錠、鈣粉等保健食品。
維生素D是唯一人體可以自然合成的維生素,理想的狀況下人體曬太陽後可以自行合成維生素D,但曝曬時陽光的強度、時間的長短、膚色等都會影響到維生素的合成,當合成不夠時就須依靠飲食補充。
維生素D存在於魚類(如鮭魚、鯖魚、鯡魚和沙丁魚)、蛋、紅肉中,但維生素D跟葉酸一樣較難從食物中獲得足夠的攝取量。根據國民營養調查,國人約70%皆有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。
根據國健署建議,不管是懷孕還是哺乳期的婦女,每日建議攝取10微克的維生素D(400IU)。維生素D可以幫助增進鈣的吸收,因此通常會跟鈣質一起補充,藉此幫助寶寶的骨骼與牙齒生長發育。此外,維生素D有助於維持神經、肌肉的正常生理,對於懷孕中的女性也十分重要。
瘦肉、綠葉蔬菜、乾果和堅果都含有鐵質,如果沒有足夠的鐵質,可能會造成女性疲倦並且可能患有貧血。
鐵質有助於正常紅血球的形成,且是構成血紅素與肌紅素的重要成分,有助於紅血球向正在成長的寶寶輸送氧氣,因此建議要補充足量的鐵質,以維持孕婦與胎兒的健康。
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,女性每天需要攝取15毫克的鐵質,於懷孕第三孕期以及哺乳期的媽咪,則是建議每天需攝取約45毫克的鐵質。
DHA屬於Omega-3必需脂肪酸,對人體來說十分重要,但由於無法自行生成,通常需要透過飲食與額外的補充。
DHA對於嬰兒大腦和眼睛的發育至關重要,除此之外,歐洲婦產科和生殖生物學雜誌的一項研究得出,食用omega-3 補充劑可能將早產率降低17 %。[3]
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》則指出孕婦在妊娠晚期攝取omega-3可能使孩子罹患氣喘和下呼吸道感染的風險降低約三分之一。[4]
由此可知,DHA對於孕婦的好處多多,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(EFSA)的建議,孕婦每天應攝取DHA至少200毫克。
除了補充保健食品來達到營養素的補給,近年來,許多孕媽咪也會依靠補充益生菌來維持消化道機能,幫助排便順暢,以及補充膠原蛋白來攝取小分子蛋白質,幫助胎兒的生長發育與肌肉合成,讓保養更加全面。
總之,為了維持自己與胎兒的健康,孕媽咪最重要的便是均衡飲食、放鬆身心,定期檢查並且依照醫生的指示來調整狀況,祝福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。
Copyright 2020 健康進行式 ,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Designed in Taiwan This Website is powered by buzzd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