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,鈣質已經蟬聯多年「國人攝取狀況最差的礦物質」,除了1~3歲的幼兒有達標之外,4歲以上的國人均攝取不足,也就是說,有九成以上的國人都缺鈣!這驚人的數據也顯示了補充鈣質的重要性,然而鈣質保健食品的劑型與種類多元,品牌又繁多,常讓消費者看得眼花撩亂,接下來會帶大家一一說明,到底要吃多少鈣質才足夠、鈣補充劑的種類差異為何,以及如何聰明補鈣CP值最高!

 

鈣質的功能?

鈣質在人體擔負著重要的角色,它的功能是全面性的,除了有助於維持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發育與健康外,鈣也有助於血液正常的凝固、肌肉與心臟的正常收縮及神經的感應性,都與之相關,因此鈣質對於我們日常的生理功能運作十分關鍵。

每日需要補充多少鈣?

首先,在補鈣之前我們要先了解自己每天得吃多少鈣才足夠。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有不同的建議量,根據「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」第八版,鈣的參考攝取量:

   • 0~6歲的學齡幼童為300~600mg

   • 7~9歲兒童為800mg

    10~12歲兒童為1000mg

   • 13~18歲的青少年為1200mg

    18歲以上成人及銀髮族為每日1000mg。

 

而普遍民眾都知道「存骨本」很重要也是常聽到的口號,骨密度大約會在30歲達到人生高峰期,之後會像溜滑梯一樣陡降,每年緩慢地流失。對於正在成長發育的年幼孩子而言,鈣質更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,故存好骨本需要從小開始!

如何挑選鈣補充劑?要挑選海藻鈣還是碳酸鈣?

市售鈣補充劑琳瑯滿目,主要需注意的要點有:來源、鈣含量、鈣吸收率等等。以下針對海藻鈣、碳酸鈣、檸檬酸鈣這三種常見的鈣種類來詳細介紹。(1)(2)

值得注意的是,在挑選鈣補充劑時,包裝上所標示的添加含量並非100%會被人體吸收,我們實際會獲得的鈣含量為「鈣離子含量」*「鈣吸收率」。也就是說,這兩點是必須同時考慮進去的。

 

以碳酸鈣為例,雖然它的吸收率僅為26%,但鈣離子的含量最高,若食用100mg的碳酸鈣,實際可獲得的鈣為10.4mg(100*40%*26%);再看向海藻鈣,雖然它的鈣離子含量沒有碳酸鈣來的多,但吸收率39%是三者中之冠,若食用100mg的海藻鈣,實際可獲得12.1mg(100*31%*39%)的鈣。綜上所述,各種鈣質有其優缺點,建議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來做挑選。

💡這樣補鈣CP值最高

1. 在適合的時間吃

除了常見的碳酸鈣需要隨餐或飯後食用外,其餘的鈣種類在飯前、飯後、任何時間都能補充,尤其睡前空腹時更適合補鈣,這時間較能減少進食所產生的交互作用,吸收率較高。

2. 搭配對的複方成分

    維生素D

維生素D與鈣質是哥倆好的關係。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離子的吸收,幫助釋放骨鈣,以維持血鈣的平衡。(3)(4) 

維生素D以D2與D3為最常見的兩種形式,差別在於來源與結構的不同。維生素D2來自「麥角固醇」(ergosterol),其屬於真菌中的固醇類植物,可從酵母或香菇、木耳等植物獲得。而維生素D3大多為動物性來源,例如曬太陽後由人體自行合成的維生素D即為此形式。

    維生素K

與骨骼健康有關的維生素除了維生素D之外還有維生素K。維生素K好比「水泥工」,它能促進骨質的鈣化,是鈣質的得力助手。(5) 維生素K具有不同的形式,其中維生素K1與K2形式最常被討論,在一項研究中發現,兩種形式的維生素K都吸收良好,而維生素K2的半衰期比維生素K1長,使得它在長期攝入後能夠更穩定。(6)

 

無論何種鈣,記得不要單次補充太高劑量,人體會自動調節營養素的吸收率,是有一定限度的,所以最理想的方式是少量多次補充鈣質,同時可以搭配維生素D與維生素K的攝取,才能達到最高效益。

資料來源:

  1. 洪宗譽. (2014). 不同鈣來源與其配方對鈣質生物利用率影響之臨床試驗.

https://www.airitilibrary.com/Article/Detail/U0017-2403201415025017

  1. Sakhaee, K., Bhuket, T., Adams-Huet, B., & Rao, D. S. (1999). Meta-analysis of calcium bioavailability: a comparison of calcium citrate with calcium carbonate. American Journal of Therapeutics6(6), 313-322.

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11329115/

  1. Biancuzzo, R. M., Clarke, N., Reitz, R. E., Travison, T. G., & Holick, M. F. (2013).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1, 25-dihydroxyvitamin D2 and 1, 25-dihydroxyvitamin D3 in response to vitamin D2 and vitamin D3 supplementation. 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& Metabolism98(3), 973-979.
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3590486/

  1. Ross, A. C., Taylor, C. L., Yaktine, A. L., & Del Valle, H. B. (2011). Overview of vitamin D. In 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calcium and vitamin D.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(US).
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books/NBK56061/

  1. Maresz, K. (2015). Proper calcium use: vitamin K2 as a promoter of bone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. Integrative Medicine: A Clinician's Journal14(1), 34.
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4566462/

  1. Schurgers, L. J., Teunissen, K. J., Hamulyák, K., Knapen, M. H., Vik, H., & Vermeer, C. (2007). Vitamin K-containing dietary supplements: comparison of synthetic vitamin K1 and natto-derived menaquinone-7. Blood, 109(8), 3279–3283.

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17158229/